漠北大移民
1、在久視元年遷入以后直至安史亂前的半個多世紀中,關內道的靈州和隴右道河西諸州都有吐谷渾移民分布。期間尤其是玄宗時,仍有一些留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渾人因各種原因遷入隴右和關內二道。開元三年,吐谷渾大酋慕容道奴與鐵勒九姓和高麗等部族共萬余帳遷入關內道北部的河南地,一年以后各部落多叛歸漠北。
2、河北小興洲是長城古北外第一重鎮(zhèn),明初,元朝殘余勢力雖然退居漠北,為防止蒙古人入侵,洪武帝在長城一帶大量屯兵,同時組織大規(guī)模的強制性移民。小興州成為河北、內蒙古、山東、東北等地眾多姓氏尋祖問祖的朝宗祖地。08山東棗林莊 山東兗州城北的安邱王府村,原名棗林莊,為明、清移民集散地。
3、河北小興洲是長城古北外第一重鎮(zhèn),是和山西洪洞齊名的八大移民基地之一,是遼東、內蒙南下北京的交通要沖,因而成為我國北方歷次移民的重要集散地。特別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由關外各地向北平及河北一帶移民的集散地。元朝末年,明軍北上擊潰元軍主力,元殘余勢力逃往漠北,但仍有一定的軍事實力。
4、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qū)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
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發(fā)源地是那些地方
1、麻城孝感鄉(xiāng),是個有名的移民之地,并稱中國 古代八大移民發(fā)源地之一。解放前就已經(jīng)撤銷該鄉(xiāng)。不過樓主足跡應該確定麻城無疑,低于應該是在今天麻城宋埠,歧亭等地一帶。
2、洪洞大槐樹是我國移民史上輻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移民發(fā)源地,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xiāng)。
3、麻城與河南的交界處位于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具體來說,麻城北與河南省商城縣山脊為界,東北同安徽省金寨縣依界嶺分水。麻城歷史悠久,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之一,被稱為“全國將軍第一鄉(xiāng)”,也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發(fā)源地”之一。
4、麻城,別名杜鵑花城,是由湖北省黃岡市代管的縣級市,位于湖北省東北部。麻城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發(fā)源地”之一,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認的“祖籍圣地”,在中國移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洪武大移民的歷史背景
1、洪武大移民的歷史背景如下:元末社會動蕩:元朝統(tǒng)治期間,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nóng)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導致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等自然災害頻發(fā),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qū)社會動蕩,人口大量減少,許多地方人煙斷絕。
2、洪洞,即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歷史上屬于山西第一大縣。所謂的洪洞大槐樹,就是舊時山西省臨汾市洪洞城北廣濟寺左邊長著的一顆大槐樹。為了組織移民,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給移民人家核發(fā)憑照,也就是辦理移民手續(xù)。洪洞大槐樹見證了明代那場移民的風風雨雨?!耙泼裢吞铮_墾荒地”。
3、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規(guī)模移民,其歷史背景可追溯至元朝末年的動蕩時期。元朝雖然曾一度輝煌,但在其統(tǒng)治末期,由于蒙古貴族和封建地主的殘酷剝削,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自然災害頻發(fā),如水旱蝗疫,使得中原地區(qū)的河南、山東、河北等地民生凋敝,《明太祖實錄》記載道:“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
4、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tǒng)治,僅至正元年( 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義,以后人民起義更加頻繁,力量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臺州起義。
5、洪洞大槐樹移民始于公元1370年。以下是關于洪洞大槐樹移民的詳細解:起始時間:洪洞大槐樹移民具體始于洪武三年。持續(xù)時間:這次移民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永樂十五年,因此也被稱為“明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以及“洪武大移民”。
6、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的大規(guī)模移民活動始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 年)。歷史背景:元末戰(zhàn)亂頻繁,中原地區(qū)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人口銳減,土地荒蕪。而山西地區(qū)相對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口密集。為了恢復和發(fā)展中原地區(qū)的經(jīng)濟,鞏固統(tǒng)治,明朝政府決定開展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
古代山西小興州現(xiàn)在叫什么在那
1、據(jù)《欽定熱河志》載:“宜興故城,在灤平縣(今承德市灤河鎮(zhèn)治所)西北七十五里,金初,為興化縣白檀鎮(zhèn),泰和三年(1203年)置宜興縣屬興州。元初因之,致和元年升為宜興州,以舊有興州,故俗稱此為小興州?!庇纱丝芍?,金、元時所說的小興州,即今日的興洲?!爸荨弊盅莼癁椤爸蕖弊?。
2、并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強制性移民。小興州成為河北、內蒙古、山東、東北等地眾多姓氏尋祖問祖的朝宗祖地。 山東棗林莊 山東兗州城北的安邱王府村,原名棗林莊,是明、清時期的移民集散地。許多安徽濉溪縣的居民,以及遼寧、吉林等地的棗林莊人,均聲稱他們的祖先是在清初從這里移民到邊疆的。
3、”史料所載“古北口外小興州”,就是現(xiàn)在的河北灤平大屯鄉(xiāng)興洲村。據(jù)《明史兵志》記載:在古北口外設大寧都司,轄大寧前、后、左、右、中五衛(wèi)及會州衛(wèi)、營州中護衛(wèi) 、興州中護衛(wèi)。當時的小興州在大寧都司的管轄范圍。
吐谷渾民族的遷徙
1、盡管吐谷渾的后裔身份尚未得到完全證實,但土族與吐谷渾之間的聯(lián)系不容忽視。土族人民對于吐谷渾歷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土族的起源和發(fā)展,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民族遷徙和融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吐谷渾的歷史與文化在土族人民中傳承至今,成為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2、吐谷渾,這一古老民族在我國西北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源于鮮卑慕容部,其先祖原本在徒河青山(今遼寧省義縣東北)游牧。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晉太康年間,吐谷渾的首領涉歸庶長子吐谷渾因與單于之位繼承問題以及尋求新牧場的需要,帶領1700戶部眾離開遼東,向西遷徙至內蒙古自治區(qū)陰山地區(qū)。
3、【東西方向】南北朝時期,還有一些民族在東西方向進行了遷徙,如高句麗、百濟、新羅等朝鮮半島的民族,遷徙到了遼東、山東、河南等地,與當?shù)氐臐h族和其他民族進行了交往和影響。另外,還有一些民族如吐谷渾、高昌、龜茲等,遷徙到了西域,與當?shù)氐臐h族和其他民族進行了貿易和文化的交流。
4、中國古代由東向西方向流動遷徙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主要有月氏、烏孫、匈奴、鮮卑、吐谷渾、柔然、嚈噠、突厥、回紇、蒙古等族,他們或舉族由東向西流動遷徙,或部分由東向西流動遷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遷到了國外。
5、這個由人名而來的王朝是吐谷渾王朝。以下是關于吐谷渾王朝的要點:起源與遷徙:吐谷渾王朝的創(chuàng)始人是慕容吐谷渾,他是鮮卑慕容部的一位庶出子。因馬群沖突,他帶領部眾從東北遷徙至西北,最終在青海附近創(chuàng)立了吐谷渾王國。疆域與繁榮:吐谷渾王國的疆域橫跨甘肅、四川和青海,經(jīng)歷了長達30年的繁榮期。
6、吐谷渾亡國后,其一部分內遷融合于漢族,一部分在甘青一帶融合于吐蕃,后來的藏族。此外,有一部分遷至祁連山深處的涼州南山、河、湟、洮、泯一帶,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演變。這些遷徙與融合,使吐谷渾人與其他民族相互交融,最終在元末明初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土族。